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题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世界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网络大V谣翻网络的现象。净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监管,更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做网络中的智者。“谣翻网络”现象折射出

①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眼力有待提高      

②公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理应得到满足

③远离网络拒绝谣言是当务之急            

④对网络文化环境整治要长抓不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誓言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对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这说明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无穷的魅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自强不息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现,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和源泉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创造快乐,传递快乐”——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即将隆重开幕,花鼓灯嘉年华是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公园,将尖端科技与花鼓灯特色文化元素完美结合,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性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

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④区城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共704466条记录 当前(48353/70447) 首页 上一页 48348 48349 48350 48351 48352 48353 48354 48355 48356 48357 4835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