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题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和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而惊异、迷惑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这说明(  )

A. 哲学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B. 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惊讶和迷惑

C. 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D. 哲学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70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红段子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电脑、手机等媒介上传播的一种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短信。其主要形式包括励志短句、哲理箴言、管理格言、警句良言、真情祝福、幽默小品等。红段子的出现

丰富了先进文化传播的内容和途径       ②激发了人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表现         ④是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央视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让观众心灵震撼的多位人物的事迹,传递着巨大的道德正能量。此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  )

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递正能量,保证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文化的养成蕴藏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的历史积淀中,它必须经过千般交流、万般淘洗,才能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基本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

①立足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②拥有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

④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 ③④    D. ①②③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这启示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 

弘扬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方法和手段,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坚持正确的导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明朝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启示我们

①实现人生价值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人生价值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④坚持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下列措施符合政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是(  )

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增强服务意识,将文化发展放在首位

③在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发展文化事业

④挖掘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这一观点是基于(  ).

①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市场更加色彩斑斓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服务对象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表明文化渗透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的体现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共704466条记录 当前(35420/70447) 首页 上一页 35415 35416 35417 35418 35419 35420 35421 35422 35423 35424 3542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