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好的“家风”能使一个家庭人才辈出;好的“家风”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还关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这说明( ) 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要使主观符合客观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
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体现了 A.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 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 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认识
|
|
2017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颁给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三位主要成员:雷纳·韦斯( Rainer Weiss),巴里·巴瑞希(Barry Barish),吉普·索恩(Kip Thome),以表彰他们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引力波直接证明了时空自身的扰动。这是完全崭新而且不同的东西,打开了以往无法看到的世界。大量的新发现都在等待着那些成功捕捉到这些波并且解读其中信息的人们。这表明( ) A. 认识具有反复性,科学家不可能形成对引力波的确定的认识 B.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人类已经完成了对引力波的认识 C. 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
|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当前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习近平用中国智慧做出了回答。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共商、共建、共享”,这些“中国方案”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从哲学上看,世界认同“中国方案”是因为( ) ①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是正确的 ②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意识能推动事物发展 ③符合事物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创造理想的世界 ④彰显时代主题的方案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从2017年9月25日17时-28日17时的四天内,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微信启动页6年来首次更换,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我们的祖国上空视觉”。我国研制的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交付使用,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这说明( ) ①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③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和控制规律 ④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6207起,同时,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09起,避免人员伤亡3608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0.5亿元,防灾减灾成效显著。这说明 ( )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
|
生活处处有哲学,近年来出现的下列流行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中国式——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 ②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 ③高富帅——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正能量——发挥正确意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A. 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 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D. 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