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 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不正确的。
|
|
2017我国GDP目标增速为6.5%左右,低于2016年6.7%的目标增速。事实上我国在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这表明 ①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永恒的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只是暂时的 ④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他们使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物质的不寻常阶段或状态,如超导体、超流体或薄磁膜,得益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人类有机会了解物质新的奇异阶段。这一成果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开放多元,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差异化,国人的各种区隔对立也在增多。但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而悖逆国家和民族的人,总是要被唾弃和淘汰的。这体现了( )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
|
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唐代,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从此角度看,盛唐诗人的成功在于 ①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民族观 ②发挥个人优势,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③贴近生活实践,形式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④提炼普遍人情,深度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海明威、马丁路德·金、电影《西雅图不眠夜》、美剧《纸牌屋》……这些美国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大众文化被习近平引用到访美的演讲中,以美国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倾心交流,“习式语言”以真诚再次展示其独特魅力。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
|
下列各项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和一定的哲学智慧相联系 ②哲学价值在于以正确的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③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失去其价值 ④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