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戏说”历史的通俗读物成为出版热门,这些出版物常常将奇闻异事作为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荒诞化,误导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对此( ) ①文化工作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②国家必须加强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发展先进文化 ③文化生产企业需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 ④读者要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
2015年11月20日,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联展活动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此次联展既有彰显“京作”皇家宫廷艺术雍容风范和富丽华贵的京绣、彩塑京剧脸谱、京西皮影戏、京剧盔头制作技艺、北京绢人等非遗项目,也有体现燕赵之地古朴厚重、豪放大气的以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等“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廊坊市非遗项目精品。关于此次联展活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
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 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 ②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③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由此可见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③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就总是积极的 ④礼仪修养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标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
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状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目前我国共有2400多座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些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16000余项,接待观众超过5亿人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从文化的特点角度看,图书馆免费开放是因为 ①这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 ②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这有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有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生活中的新情况。这要求我们在研究新症状的基础上。汲取传统典籍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这体现了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 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 我们应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并应用于实践 D. 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 )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人潮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①推动公益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②弘扬主旋律,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
|
尽管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但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能讲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 ④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