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阐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艺术,文学语言不仅有达意的沟通功能,更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并超出文本字面,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论语·八佾》中,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对此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学生对老师有所启发。这段话说明了一点,即诗的语言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述,诗的含义往往需要解释。可以说文学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阐释。

古代希腊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诗人就像巫师一样,因为神灵附体,才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唱出诗句来。这就是所谓诗人“灵感”的概念。柏拉图曾说,诗人只有“受到灵感,完全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作诗”。这就使得批评和阐释成为必要,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批评和阐释的理性说明,才得以被一般读者所理解。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菜尔马赫为阐释学的任务作了这样的界定:把作者无意识的创作带入意识的领域。现代的文学批评家不再说诗人处于迷狂状态、神志不清或无意识创作,却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诉诸读者,只有批评才能直接而明确地告诉读者,文学的意蕴何在。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弗莱就一再强调,“艺术只是表现,但不能直说任何东西”。换言之.文学要在社会上具有存在价值,产生影响,都必须经过文学批评和阐释的中介。

由上面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见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诗或文学都与批评和阐释共存,而诗或文学的语言因为意蕴深厚,丰富含蓄,往往允许多种解释,可以见仁见智,乃至诗无达诂,使批评和阐释更显得重要。当然,没有文学及其深厚的意蕴,就不会有文学的阐释,但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文学作品也就像一些“无言的花朵”,终究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

(选自《文学评论》,有删改)

1.从文中看,“文学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第二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有何作用?

3.文末说文学作品像“无言的花朵”,请用简洁的语言作出解释。

 

《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三处“悲哀”各指什么?

 

《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和黛玉先后来到宝钗处,薛姨妈请众人喝酒时,哪几个人劝过宝玉什么话?劝说动机分别是什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 《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 《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 《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同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来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

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共享时代已经来临,但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喜宴

王安忆

①天下着细雨,是春雨,小岗上有个老师要娶亲了。

②上午遣人到这贴邻的大刘庄来请,来请谁呢?请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受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知识青年的房东与他们解释:虽然你们在城里,老师在乡下,但都是上过学,读过书的,也可称得上同学,所以他才请你们。于是,大家便决定去,房东又让在他家寄住的那个知识青年带上他家的一个男孩,一同去了。一到地方,只见门前有一群孩子在细雨中玩耍,都是大人带来吃酒的。

③他们进了屋,挤坐在当门。黑洞洞的土坯屋里,依墙坐满了吃酒的人。门前院子里张了油布,做一个大篷,底下放了案板,等着上客。阴着的天,被油布一衬,又有些发黄。油布有些破绽,不晓得使过多少婚丧嫁娶,有碰碎了的雨点洒下来,碰巧溅到脸上,冰凉的,就缩一缩脖子。做新郎的老师只偶尔地露面。他的骆驼绒长大衣里面是新哔叽呢的制服,口袋上还别了一朵红绒花,军帽则换了蓝呢帽。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他出来和知识青年招呼,刚说半句话,就被喊走了,去决定婚仪中的一个什么细节。

④天阴,看不出时辰,但凭经验,已是午后。不时有女眷从屋里走到门前,看自家带来吃酒的孩子有没有走远,要不就喊一声,把孩子喊到身边,一起坐着,等着开席。

⑤新娘不到,喜宴便无法开席,此时至少也是午后两点了。有一些消息传来,说是新娘的兄弟拦住了,要新郎亲自登门去接,新郎这才起身。既是新郎才起身去接人,那至少还有两个小时才可开席,别人倒没什么,知识青年却有些不耐烦了,脚也坐硬了。他们纷纷起身,跺着脚,跨出房门,去四处转转看看。这时候看看,便觉得这小岗上是个贫瘠的村庄,几乎没有青砖房子,连半截青砖的都少见。台子也修得不整齐,房屋便挤簇在一堆,在这雨雾和泥泞中,看上去都是快倒的样子。树也不多,井呢,有那么一口,井沿铺了些碎砖,不像大刘庄,全是青石板的井台。走了一圈,并没看到什么有趣的,便又踅了回来,站在院子里,看孩子玩耍。

⑥已经到下半晌了,估量着差不多了,有人便开始往树杈上挂炮。几千响的炮抖落下来,总有些散的,于是小孩子就有了事做,纷纷去抢那些散炮,哔哔剥剥地放。本来等恹了的,这时又有了些零星的喜气。有人跑来传话,说新娘子来了,坐着牛车,已经到了坝子下。知识青年又进了屋,坐在当门。因等得又饥又厌,一个个木胎泥塑般地发愣。外面哗哗然的,也没兴趣去探个究竟了,只是低着头,抖着脚等饭吃。

⑦外面闹嚷着什么呢?闹嚷着地太烂,要脏了新娘子的新鞋。于是就要新郎背新娘子进洞房。也是等得太久,要闹出些花样,才甘心。新娘子起先不肯,架不住众人起哄,只得叫背了。一上新郎的背,新娘扑哧一声笑了,众人又是哗然。外头炮响起了,喜宴终于开席了。

⑧等了近一天的喜宴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每一桌都是风卷残云的局势,连一点馍渣渣都不剩,盘里碗里都是见底的。知识青年酒喝干了,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有些歪,说话舌头也大了。那房东家的孩子,有些吃撑了,加上疯了一日,这时已经睡成一摊泥,由那知识青年背着,回家了。

⑨一个月以后,这伙知识青年中的几个,派工到东边挖一条干沟。就想起吃过喜酒的这家老师,便奔了去。这天太阳很高,明晃晃的,树又绿了,小岗上显得光亮了些。老师在小学校上课,妹妹下地了,只有那寡母和新媳妇在家,见他们来,就招呼进屋坐,临时烧水沏茶,又捧出落花生。花生里还掺着枣子和一些碎红纸,是办喜事那日余下的。这回,这几个知识青年看清了新娘子。黑红的鸭蛋脸,眉眼特别浓,果然爱笑,笑起来又非常大方。知识青年等水烧开了,喝了茶,吃了花生,聊了天,在婆媳俩一片热忱的留饭声中,告辞了出来。

(原载《上海文学》,有删改)

1.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2.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文中知识青年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请作探究。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2)酾酒临江,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3)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    (杜甫《望岳》)

(6)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独学而无友,_______。  (《礼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论语·里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清]黄景仁(注)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黄景仁: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少年即有诗名,一生穷困潦倒。

1.概括上阕中词人抒发的情感。

2.下阕构思奇特,请赏析。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9200/35971) 首页 上一页 9195 9196 9197 9198 9199 9200 9201 9202 9203 9204 920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