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盛敏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洋垃圾”禁令颁布后,国内再生塑料的短缺对这些企业产生了倒逼作用。再生塑料行业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一部分企业停产;一部分以国外进口废塑料为原料的企业转而在国内建立自己的回收体系;还有一部分企业到国外建厂,将回收的废旧塑料直接加工成原材料,然后再进口到中国来。不可否认的是,回收过程中的污染也被挡在了国门之外。 著名时事评论员吴学兰坦言,短期来看,目前的“洋垃圾”禁令的确会对国内的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产生冲击。但是长远来看,“洋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禁止进口势在必行,如果国内企业能够成功转型,那么经过严格处理的国产废塑料可以填补缺口。吴学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千秋大计,事关国计民生。中国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不会动摇,相关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生产模式,不然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关停的局面。”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指出,中国打击塑料“洋垃圾”的进口,对于富裕国家来说应该是一个信号,要加强回收,减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产品。“中国以往作为废塑料接收国令人心存感激。”德国《南德意志报》曾在一篇报道中如是评价。而如今,中国禁收“洋垃圾”,不仅将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也将推动垃圾出口国尽快立法,促使垃圾就地回收。这或许正是中国的“洋垃圾”禁令对于整个世界的环保意义之所在。 (摘编自《中国重拳出击 倒逼多国环保改革》,中国网2018年6月26日) 材料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洋垃圾”是一种俗称,广义的“洋垃圾”泛指所有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固体废物;狭义的“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夹带、瞒报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洋垃圾”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刘建国表示,1996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有过4次修订。彻底解决固体废物的非法进口问题,需要从法律角度作出更加严谨、清晰的表述,强化固体废物的污染源属性,弱化其资源属性,为严控固体废物进口、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提供更加“给力”的法律保障。 在国内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我国拒绝“洋垃圾”的底气将更足,效果将更好。刘建国表示,现阶段我国自身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可观,废塑料、废纸回收量均比进口量高约一倍,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好,效率较低。把“洋垃圾”的入口堵上了,本国的垃圾分类也必须加快脚步。应出台配套政策,为国内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提供渠道和空间,帮助再生资源企业由依赖国外垃圾转向消化国内垃圾,实现良性发展。 (摘编自《聚焦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实施 怎样彻底解决?》,《人民日报》2018年5月) 材料三: 为什么我国要进口固体废物?这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同时为加强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动力处置成本相对较高,环境处理设施建设需要高昂投入,部分发达国家在有价值的固体废物中掺杂医疗垃圾、电子废物和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或直接销售给发展中国家以避免高昂的处置成本。而我国国内一些企业为牟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导致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我国生态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中强调:“禁止洋垃圾入境是我们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宣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力抓手。” (摘编自《禁止洋垃圾入境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环境报》2017年11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对“洋垃圾”的具体含义都做出了限制,并将洋垃圾回收过程中的污染挡在了国外。 B. 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环保标准,又不愿加投环保资金,出现了将废物垃圾输往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C. 洋垃圾禁令颁布之后,我国再生塑料资源出现短缺,部分企业因此濒临破产。 D. 现阶段我国自身部分垃圾的回收量远高于国外垃圾进口,但垃圾重新再利用的效率较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内资源再生企业如能成功转型,可以填补因禁止“洋垃圾”入境带来的资源缺口。 B. 为使洋垃圾禁令有效实施,我国还需在国内可回收废物的配套政策及相关企业支持上下功夫。 C. 我国虽已建成了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但仍有部分电子废物等有害物质流入国内。 D. 固体废物有的可作为资源,有的是污染源,我们必须把式污染源的而垃圾挡在国门之外。 3.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在国内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批评 (德)丹尼尔·克尔曼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 “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言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呀?”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 “是。” “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 “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 “《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 “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 “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 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 “啊不,谢谢。不要。” 瓦根巴赫僵住了。 “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 “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 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 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 “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 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 “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 “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时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而被交口称赞。 “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 “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 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 “您不舒服吗?” “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中小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中小姐连个影儿也不见。 “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 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 “嘿!”瓦根巴赫叫道。 空中小姐站住了。 “一杯咖啡!” “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 “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 “对不起,这是规定。” “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 “不知道。”她转身走了。 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她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请您,”邻座说,“请原谅!” “什么?” “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 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 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 “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 “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描写男人“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 B. 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这个男人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 C. 文中的“男人”因自身坐飞机的恐惧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污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 D. 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文中的“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2.文中的瓦根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学立场,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时对接优秀文学传统,使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人们好像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但事实上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 B. 网络文学离不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 C. 网络文学虽有些另类,但其中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则与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 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正为我国文艺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便直入论题,点明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 第二段引用某网络作家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文学赖以存在的两个基础。 C. 文章列举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论证了网络作品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D. 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要表现的观点进行论证,既有说理,又列举实例,易于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一样,网络文学创作不存在从零开始和随心所欲,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 B. 网络文学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语言表达、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 C. 文学的发展是求变的,但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本身的要素却不会因时代而变化。 D. 网络文学要想从“高原”达到“高峰”,创造出新境界,就需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康退出中国并不是被同行打败,而是因为毫不相关的行业:智能手机。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其他方便面品牌崛起,而是因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打败卖自行车的店铺的也不是同行,而是共享单车。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这一切都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①__。首先,要会摆放筷子。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如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其次,②__。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③__,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举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
|
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连贯、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明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甲:(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2) 《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士人以仁为己任,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因此,《论语•为政》中曾子对士人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3)《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 “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 “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 “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 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 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 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 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思,遂得全门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