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析】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A. 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 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 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 “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 B. 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C. 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D. 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来的淳朴民风。 E.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2.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新诗的“变”与“常”(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
|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1岁技校生聂凤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美发项目冠军,实现该项目我国金牌零的突破。她说她的梦想是让中国美发行业未来有国际发言权。 ②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夺冠。他打工十四年,熟记上千首诗。他说:“不管做什么,我对诗词的热爱一如既往。” ③90后大学生田欢,放弃都市工作,返乡当铁匠。他说:“我要发扬祖传打铁工艺,造出中国好铁锅。”他还带领乡亲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④18岁盲人青年王子安凭着出色的中提琴演奏,收到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他说:“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要让世界看见我的奋斗。” ⑤当下有些“佛系青年”讲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生活随缘,有目标也行,无方向也罢;工作随意,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 置身于新时代的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参与《时代青年》杂志社主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论坛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下面是一位记者釆访楹联专家李某的开头部分,请从下列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能① 接受我的采访。拿到您这本关于对联故事的② ,想着您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我一定好好③ !看您书里写的行业联我很感兴趣,比如这副写医生的“④ ,⑤ ",我觉得里面充满了文化元素,您能给大家解读一下吗? A.有幸 B.拨冗 C.大作 D.拙作 E.笑纳 F.惠存 G.珍藏 K.碧水竞舟十里欢 L.橘井挹泉滋蕙香 M.杏林分种逢春茂 N.艾人驱瘴千门乐 答: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
|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何才能揭开梦的神秘面纱?可以肯定的是,①__________,即如果我们不知道大脑如何记忆,就不会知晓我们为何做梦。那什么是记忆呢?科学上,人们给“记忆”下了十分洋气的定义——“②___________”,但可笑的是人们既不知道记忆的信息如何编码,也不知道如何储存,更不知道如何提取。但是,科学释梦③_____________,因为记忆和梦之间一定有着必然关联。
|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另一端是发展成为诗。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 ,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 A. 因为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B. 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C. 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 D. 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准确往往不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务院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具有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等职能。 B.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越来越喜欢的购物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大量的诈骗事件,这让人防不胜防。 C. 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D. 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的国家,释放出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监管责任,赢得了不少喝彩。
|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碧波荡漾的湖水,欢快的鸟声,吐绿的柳条……经过治理开发,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再加上这里的气候冬温夏清,使得这里游人不断。 ②《乱弹三月》使用了特殊的舞台背景和二胡、笙、箫等乐器,当宣布演出开始时,一时间霓虹闪烁,瓦釜雷鸣,令人耳目一新。 ③十余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博采众长,使他的书法创作日渐成熟,他既能写出谦和宁静的《心经》,也能呈洋洋洒洒的《洛神赋》。 ④我们要善于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践行上下功夫,克服知而不行、首鼠两端的毛病,而不是喊喊口号。 ⑤他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形神兼备,洋溢着游子浓农的莼鲈之思,读来犹如一曲古老的民歌,那高亢的秦腔至今仍让人牵肠挂肚。 ⑥《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电视节目,相较于近几年博人眼球、追求搞笑效果的各色综艺节目,可谓卓尔不群。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说》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