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屈从和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

B.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C.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D.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C. “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相当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其实就没有打算和父母分享,主要分享对象是同龄的好友们。据记者采访,他们有的是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等等。而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很失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要是在西方,这很好解决:决斗。谁赢了,谁得到她。得不到她,宁愿死。

东方人不是这样。以早年一位才女与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的感情故事为例,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与学者金岳霖都爱慕着林徽因,林徽因最终嫁给了梁思成。梁思成曾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他,我也会祝你们幸福。林徽因将这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他是真正爱你的,我应该退出。金岳霖还因林徽因终生未娶。据说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们三人一直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

这就是一场东方式的决斗。

西方式决斗是,两个男人都决心要得到——比力量。

东方式决斗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式决斗,瞬间就可决出胜负;

东方式决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式决斗可能最终都没有结果。因为,他们其实谁都没有真正退出,也就意味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          ,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 ②①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④①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 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无形中还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风景秀丽,山高水长,无怪乎2018年的春节,云南旅游市场再现火爆场面。

B. 中国文化的隐寓比兴的手法再次显露了其传达幽微、表意真切的功能,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开冥发悟,洞穿透彻。

C.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出现绠短汲深的局面,我们必须稳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队伍建设。

D. 唐诗魅力无穷,唐诗爱好者应该好好读一读《唐诗三百首》,这本书选编唐诗名篇,读之可收尝鼎一脔之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曾子认为士必须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圣人更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愚人更愚笨的原因是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夸张描写赤壁的险要形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冰容不入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孤瘦雪霜姿”在写红梅“雪霜姿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无端上玉肌”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2.作者认为石老的诗没有说出红梅最本质的持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贼势日炽。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B.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C.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D.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封、除、举等。

B. “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而京官调任地方官则用“出”。

C. “户部”是“六部”之首,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户籍财经祭祀等事务。

D. “乘传归”在文中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帝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轼判案能力很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

B. 王轼关心民生疾苦。在发生饥荒时,他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

C. 王轼用兵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根据当时形势布置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D. 王轼深受重用。他曾受命与刑部一起制定条例,因有战功受重赏,最后因病请求退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

(2)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贼势日炽。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9118/35971) 首页 上一页 9113 9114 9115 9116 9117 9118 9119 9120 9121 9122 912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