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作文(60分)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
|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6分) (1)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4分) (2)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4个字)(2分)
|
|
用“儒学”做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中国人民在国际商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是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
|
仿照例句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例句构成排比句。(5分) 我心存感激,因为生活让我知道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 我心存感激,因为 我心存感激,因为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秋日笔记 尚建荣 ①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②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 ③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 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④我突然想起秋天的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⑤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⑥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 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⑦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⑧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身,这只在秋天快在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 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⑨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⑩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撤向哪里? 1.文章第二段描写金铃子的情状,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2.文章引用了《豳风•七月》中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思想内涵。(5分) 4.文章多次直接描写金铃子,请结合金铃子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若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 ,则知明而行无过亦。(荀子《劝学》 ________ 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巧言乱德, , 。(《论语》)
|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3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