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宋代的“互联网”

①题壁,是指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发布文学或书法绘画作品等。题壁,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平面”媒体。文字题壁,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传播手段。《风俗通义》里就有“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的记载。

   ②“题壁”二字连用大约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中唐以降,题壁之风大盛。到了宋代,题壁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宋代的题壁,很有点像当今的互联网。虽然题壁是种原始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功能上无法跟现代电子化的互联网相提并论,但在信息传播层面上有些特点却颇为近似。

   ③宋代题壁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自己题壁上传,另一种是作者写好作品后由他人题壁上传。后者更像是今天网络的“转帖”。作者自己题壁上传,一般情况是边构思,边题壁,即写作与题壁同步进行。而别人转帖题壁,在时间上相对要滞后一些。寺僧常请名家诗文题壁,有的是名家本人亲笔题壁,相当于今天在网络上直接发帖;有的则是名家写好作品后由寺僧安排人书写上壁,相当于“转帖”。

   ④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当今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宋代也是如此。先说开放性。宋代题壁,一般都题写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的墙壁上,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宋代朝廷常用题壁来发布诏书政令,其中明文规定要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比如,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已卯颁行的《两川罢洒酤等诏》说:宜令诸州自今只织绫罗绸绢絁布锦等,余悉罢去。限诏到,各于要害处粉壁,揭而示之。所谓“要害处”、“要路”,是指便于民众观瞻知晓的路旁建筑物。诏令的内容,当然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⑤诏令里所说的“粉壁”,就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然后在白色墙面上书写诏令。这种传播方式,中国许多乡村至今还在使用。至于个人题壁,不但不怕别人看到,而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次说自由性。就像是今人可以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发表言论和诗词作品。

                                        (《评论周刊》2010.2.10)

1.下列各项中对“题壁”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是一种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的传播方式,可谓历史久远。

B、题壁作为一种真正的“平面”媒体,早在战国时就已成熟,东汉光武帝时,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最重要的传播手段。

C、“题壁”的使用始于梁简文帝萧纲,盛行于中唐以后,直至宋代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

D、宋代题壁,虽传播方式原始,但却具备了互联网的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特点相似,而且在信息的传播层面上,与现代互联网颇为接近,被称为宋代“互联网”。

2.联系文本下列各项不属于宋代“题壁”特点的一项是(     )

A、宋代题壁有作者题壁上传与他人题壁上传之分,后者类似今日网络“转帖”两者在写作与题壁上传的同步性上有所差异。

B、宋代题壁如互联网一样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其题壁大多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场所,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

C、题壁使用范围广泛,宋代朝廷常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诏书政令,甚至有的诏令内容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D、宋代诏令所言“粉壁”,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并书写诏令,此种传播方式,延续至今,中国许多乡村仍在使用。

3.下列各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

A、题壁历史久远,到宋代更呈现出大众化与普遍性趋势,它强烈的 “大众传媒”性质,使得宋代“互联网”称谓名副其实。

B、题壁在宋代不仅可发布诏令,令公众知晓,而且还有个人题壁,面向所有公众开放,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

C、宋代题壁具有自由性的特色,如同今人可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从而具备互联网的某些传播特色。

D、古代题壁具有从战国到宋代的历史延续性,题壁的发展越来越像“互联网”,题壁在明清两代会更加繁盛。

 

下面是一份通知的正文,请用一个长单句表达,并力求简洁,不超过36 字。(6分)
全校师生今天听报告,时间是下午四点半,地点在学校礼堂,报告人是市交通大队队长,报告内容是介绍交通安全知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①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②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②刳(kū):剔,挖。
1.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5分)
2.这两首小令都运用讽刺手法,但表现出来的风格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下800字的文章。

我们知道,长颈鹿有着长长的脖子,据说,长颈鹿绝非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长颈鹿的脖子变长.最重要的就是食物的变化,无论是灌木还是树木,为了躲避被吃到的厄运都在不断地生长,这对于脖子短的长颈鹿来说便是残酷无情的灾难,它们因为无法吃到足够的食物,如果不努力改变自己.很快就会走向生命的终点。

   从长颈鹿赢得这场生存之战胜利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简单

请用一句话写出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6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5分)

根据《唐律疏议》可知,在中国唐代,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  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没有知识充实心灵的人,                 。没有面包不要紧,               

              

    ① 某种意义上都是半裸着的人                 ② 只要我们有理性

    ③ 同没有外套遮体哲学家一样                 ④ 我们也还要心怀理性   

    ⑤ 尽管知识里面不长面包

A.③①②⑤④    B.①③④⑤②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这一举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B.科学家对处于北极圈内的加拿大海域乘坐考察船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考察,他们的结论是这一地区变暖速度远快于预期。

C.由国家统计局对成都市公交行业服务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破解城市公交拥堵的关键在于必须实施大力发展公交的政策。

D.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日四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地斡旋取得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简单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

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为了说明他富有个性,与众不同。

B.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朱丹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朱丹流着泪离开终试教室后,大师明白了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于是决定录取他,并来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E.这篇小说告戒我们要不忘民族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8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2983/35971) 首页 上一页 32978 32979 32980 32981 32982 32983 32984 32985 32986 32987 3298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