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的始祖。《公刘》是一篇公刘传。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

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如《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如《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故事头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但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本篇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因而这一片断还只是传记的雏形。有的人物事迹散见于几年的连续叙事中,则较能反映出相对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传》中“晋重耳之亡”,较连贯地写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到返国夺位的19年经历,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传记的雏形。《战国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叙其片断事迹,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写战国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言行活动,事迹相对完整,能表现他们的性格。这些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1.下列对“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传记文学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B.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并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

C.《生民》《公刘》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

D.《战国策》写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绕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当属于传记文学。

B.先秦诸子散文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传记文学。

C.《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类似小说创作。

D.“郑伯克段于鄢”因为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所以它只是传记的雏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B.《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属史诗性质,也是传记体。

C.《孟子》《庄子》的记叙,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D.作者认为:传记文学既是人类自身实录,因而就要写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迹,要有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等。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我的歌声越来越大,没有人来打扰我,这个荒凉的地方是我的,这个冬夜是我的         。这歌声却独不是我一个人的。

(2)据说,幸福是无法长久的。我想,           ;日常的某些景象对某些人来说意味着幸福,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无聊或熟视无睹。

①心,在胸中疼痛,这疼痛,也是我的。

②心在胸中疼痛,这疼痛也是我的。

③是人对幸福的感觉不会长久,不是幸福本身不长久。

④不是幸福本身不长久,而是人对幸福的感觉不会持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B.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生活观点不同的同学也应该坦诚相待。

C.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尽管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D.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说法。

B.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C.《劝学》中指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良师益友的嘉言懿行

D.杜甫是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唐代诗歌现实派的始作俑者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辗转咋舌振聋发聩白璧微瑕

B.开拓袅娜无耻谰言垂涎三尺

C.病殁缅怀沧海一粟惊慌失措

D.沤吐反馈义愤填赝绿树成荫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角(yú)叫(xiāo)自(xǔ)模两可(léng)

B.文(fàn) 脊(suí)罪(niè) 混混沌沌(tún)

C.听(dì)怨(mán)吞(shì) 涸之鲋(zhé)

D.括(náng)讥(qiào) 皮(xián)冠堂皇(miǎn)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河对面开满鲜花,它们准备到对面采食花蜜。第一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搭一座桥,抢在别人之前尽情享受花蜜。”第二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第三条毛毛虫说:“我觉得,还是等我们长出翅膀再过河。”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第三条毛毛虫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了两天,睁眼一看,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美丽的蝴蝶。只一会儿工夫它就飞到了河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伙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的什么思考、感想?

要求:(1)写成议论文。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700字。

(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边城》片段,根据要求改写。   

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要求:

(1)运用第一人称(可选“翠翠”或“爷爷”为描述角度)。

(2)运用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3)符合原文情境,情景交融。

(4)不少于200字。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1.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6分)

(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3分)

2.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6分)

3.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5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题限选4题)(8分)

1.三径就荒,_________   _   __。携幼入室,__    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悟已往之不谏,               。云无心以出岫,             。(《归去来兮辞》)

3.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4._________     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0900/35971) 首页 上一页 30895 30896 30897 30898 30899 30900 30901 30902 30903 30904 3090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