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或“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先被大量使用。

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是(  

A.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既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又融汇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

B.晚清时期的康有为吸收西洋的写实画法,开启了中国画“以西润中”的序幕。

C.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D.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端午节漂洋过海,成为了韩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父亲抱着宝宝坐车,当时公共汽车上人满为患,随着车的晃动,小宝宝也东摇西晃,甚是可怜。父亲满怀期待能有人让座。售票员说了四遍“请为抱婴者让座”,但坐着的乘客无动于衷,漠然地望着窗外。父亲失望地叹气……终于,一位中年人站起来说:“你抱孩子坐我这儿吧。”大家本以为孩子父亲会说声“谢谢”,谁知他坐下后大发牢骚:“我还以为雷锋都死光了呢。”全车人为之愕然。这是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幅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画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满分5 manfen5.com

 

 

阅读文段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恰当的语句,构成一组整句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些感人的诗篇,是作者生命的倾诉,是作者情感的跃动。这样的倾诉,这样的跃动,王维将之投射于清新静谧的空山森林中,徐志摩将之融化在柔美潋滟的康河水波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B.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京剧音乐的风格鲜明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征服了现场观众。

C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使皮肤美白细腻。

D.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秋蝉的        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长;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③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     ,无虞缺乏矣。

④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        

A.消失  衰落  旁征博引  情谊        B.消逝  衰落  旁稽博采  情意

C.消逝  衰弱  旁征博引  情意       D.消失  衰弱  旁稽博采  情谊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A.沧茫     鲰生     陨身不恤      义愤填膺

B.斑驳    愆期       喻之于怀     没精打彩

C.袅娜    宛然     好高骛远       委曲求全

D.葱笼    谙熟     相与枕籍     揠苗助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停下就是故乡

钱红莉

①多年前,站在老家中学的山坡上,就能望见九华山。清晨的九华山光芒四射,让一个少年充满向往。那时,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镇上,为看一场电影《少林寺》。

②整整三十年过去,才第一次去到九华山。虽有感慨,但处在这样的年龄,人世的风雨将整颗心一把兜住,只能习惯沉默。

③站在大天台上,终于跟自然对接上。风轻轻吹拂,白云游移不停,天蓝得跟梦一样。深秋的风有些寒凉,像一把把镰刀,顺路把沿途的晚稻一棵棵割下,稻谷晒在路边,抓一把稻草闻闻,还是童年的那个味道,植物的香气一直迷人,再被深秋的风一抚摸,更加渺然,无以表达,唯愿于稻草堆上长睡不醒……

④是个处处认故乡的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当下的中国已是稀有,若在一地遇见,我必心存感念,妄想留下住一阵。九华山间的云是女性的云,特别体恤人,是织锦的缎子,乳白色,一路铺到天边,我们走到哪儿,她都跟,从不多言,只用气场感染你。人与云之间,语言是最没用的东西。于是,我们也感动,就走一路,看它一路。

⑤向晚,月亮升起来,在飞速的车里看云月,宛如水墨,并非今人的,是古代的,可以望见岁月的风霜光阴的密脚,有些旧了。旧东西最考验人的眼力,也是一团永恒不灭的火,但凡有一颗热烈的心,总会被点燃,是倪云林的,也是陈老莲的旧画,既诱人,也拒人。

⑥九华山的月亮陈旧又新妍,圆,亮,微微地泛红光。夜里睡不着,爬起来靠在窗边望月。月影下,偶尔几声虫鸣,远处竹影摇曳,会想起苏东坡以及《水调歌头》,如此辗转,如此高难度地把人生的悲欣苦辛悉数写尽。依然同一轮明月,照我如照苏东坡——我不曾写出不朽名篇,是因为吃的苦没有他的多。这么想,就有台阶了,再一步步走下来,把白纱的窗幔合上,继续睡……

⑦凌晨醒来,鸟声初出,衬得山更清幽。山里的鸟不比城里的鸟,一开口,便聒噪,招人烦,大约脱离自然的属性了。山鸟的叫声在溪水里洗过,一如初心,从树林里捧出来给你。可不能辜负了,起来跑步。山边雾气重,一圈下来,头发尽湿。遇到一块菜地,顺便进去查看一下墒情——掀开满畦稻草,芫荽、菠菜、茼蒿纷纷出芽了,青蒜葱茏一片。近处的几垄山芋藤尚绿着,等着时刻于锄头下献身;辣椒还在开小白花,丝毫不理会寒露已至;最好看的,要数篱笆上的红扁豆,在秋风下巍巍峨峨……长风万里送秋雁的九月呀。

⑧站菜地中央,举目环顾,四野苍茫,九华山近在咫尺,红月亮落下去。我的一口气又跟金色的童年接上了——曾经,清明回老家,一下车,走在满是小鸡草的田埂-整个身体被油菜包围,简直热泪盈眶。城里人永远不懂这里面到底深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什么也不说,只是啪啪啪掉眼泪——似乎这么多年的苦,终于被油菜懂得并疼惜。海子有诗:“家乡的风/家乡的云/睡在我的双肩”。是的,风、云也睡了,一切都安宁了,徒剩呼吸吐纳,再没有别的。是洗涤,也是还原。山水天地把人一点点地还原成稚子,快乐地在风里奔跑。

⑨跟山水玩了一天,也累,去九华水街上喝茶,并非半盏松萝,不过是一杯普通的绿,却也芳香怡人。此街有些秦淮河的意趣,要比秦淮河幽静,与河水、柳、草地为邻的是书院、禅室、茶馆、酒吧……抬头低首,均见启功墨迹。好几棵大树,树下有风,有木桌长椅,烟灰缸是粗瓷碗。连平素异常矜持的同事都禁不住春心荡漾,不停地摆姿势拍照。

⑩站在水街尽头的荒野,西天有金子在泛光——每当日暮,总会叫人想起童年、故乡,羊牛下山,鸡鸭入埘,甚至还可跟遥远的《诗经》对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此刻,在水街的荒野上又遇着了这样的意境,衬着人的心事茫茫远远。

除了九华河,水街旁还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河,一只小野鸭正孤单地自己跟自己玩,它跳出水面,学荷花仙子凌波微步,轻盈地要飞天,转而一头扎下,潜水而去;一只白鹭在菖蒲的绿丛中梳洗,王菲一般骄傲,夕阳的余辉照它如照一口井。荒野遍布青蒿的味道,是清苦的香气,远处的芦荻早已白头,一点点在风里摇……荒凉的原野上相遇苍苍的芦荻,你可知,它就是《诗经》里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老的句子,一旦念起来就有些伤感,分明有淡淡的哀愁,是愁而不怨,伤而不悲,也是哀矜勿喜——平凡的日子,因为愁伤,才有了份量。

一个陌生读者为我的《四季书》写书评,取题目:一间屋两棵树三餐饭四季风景。我看着,在电脑前默默感动。

九华山脚下,也是适合我们停下来生活的地方,每天三餐饭,看尽四季风景。

(选自《散文》2014年第12期)

1.根据③~⑥段的内容,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2.第⑦段语言富有特色,请选择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3.第⑧段写得独特,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一间屋两棵树三餐饭四季风景”,作者为读者这样的书评题目所默默感动,作者感动的是读者对自己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请根据书评题目和文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谈谈你对读者如此取题原因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所唱的脍炙人口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以下两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初唐诗人,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兰草与杜若。皆香草。③芊蔚:花叶茂盛的样子。④朱蕤:红花。

1.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3160/35971) 首页 上一页 23155 23156 23157 23158 23159 23160 23161 23162 23163 23164 2316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