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修辞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锅炉中蒸馏过来的。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則你会把舞台真正看作世界,看《奥瑟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土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回到本乡本土搜材料时,他心焉向往的是李尔王、麦克白一些传说上的人物,这是以时间的远救空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竞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别说什么自然主义或是写实主义,易卜生写的在房子里养野鸭来打的老头儿,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物么?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选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有删改) 1.下列对“悲剧与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悲剧所描写的也不外凶灾险恶,由于经过艺术加工,所以,悲剧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上大都距离观众的生活较远。 B 悲剧能反映人生,但是它只是用修辞比喻的形式表现我们世界中的凶灾险恶,因而走进舞台,不须丢开世界。 C 悲剧的主人公有平凡人缺少的英雄气。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D 悲剧往往充满神秘色彩,人情物理上笼着一层神秘障,因而让观众觉得剧中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奥瑟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这是不懂戏剧的不近情理的特点所致,这样是将戏剧和现实世界等同了。 B 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可让另一世界的感觉因此而更加浓厚。 C 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这些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角们,具有我们没有的伟大魄力和那副傻劲儿。 D 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都取材于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这正体现了悲剧往往有些“古色古香”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戏剧或是其他文学样式,都需要有几分近情理来寻求人生的接触点,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以使舞台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所区分。 B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的“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 C傻劲十足的平常人睁着大眼往人们易避免的灾祸里闯,这样就产生了悲剧。俄狄浦斯如果不杀人不娶妻,便能逃开弑父娶母的悲剧。 D正因悲剧把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所以悲剧使人“从形相得解脱”,脱开了现实的重压。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心理。应该说,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都是我们的镜子,见贤可以思齐,见不贤可以自省。问题的关键在于比较的参照系不能选错,一旦在“和谁比”“比什么”上发生了错误,势必是非不辨、美丑不分。(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自定,标题自拟;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下面是一幅以“乡愁”为主题的漫画,请结合漫画的具体内容,写几句话抒发思乡之情。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
|
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 读小说就是读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莫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爱博纯真,叛逆任性,令人喜爱;
|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类发展史上,推动社会变革和前进的都是最富有智慧的人物。达·芬奇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位通才,它不仅是绘画巨匠,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水利、机械、地质学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然而,达·芬奇只受过初等教育,并没有高学历,他的学问都是自学而来。这说明,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反倒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甚至创造出新知识。 A.智慧基本上与学历高低无关,甚至知识的多寡与智慧也无关 B.学历高低基本上与智慧无关,甚至知识的多寡与智慧也无关 C.智慧基本上与学历高低无关,甚至与知识的多寡也无关 D.学历高低基本上与智慧无关,甚至与知识的多寡也无关
|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古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和司马迁都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通过描写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这几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特点。 B.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煜都是唐代诗人,而李清照则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白与杜甫诗风迥异,一个飘逸豪迈,一个则沉郁顿挫。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蓄、清丽著称。 C.《红楼梦》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珍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典型---桑迪亚哥的形象。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生长明妃尚有村”中“明妃”应为“昭妃”,西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谍战剧越来越注重“颜值”成了一个新趋势。对此,侯鸿亮认为,选用有粉丝基础的演员只是使电视剧 ,而不是成功的保障,同时也不是一种向市场的妥协。 ②万里茶道是衔接“一路一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关键,万里茶道跟长江经济带的融合,将使双方都 。 ③尽管政治家们可能会通过推动立法来削弱加密强度,但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和微软在内的众多大牌科技企业却警告称,弱加密将使得坏人更加 。 A.锦上添花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B.如虎添翼 锦上添花 如鱼得水 C.锦上添花 如虎添翼 如鱼得水 D.如虎添翼 如鱼得水 锦上添花
|
|
下列选项中字形、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无误的一组是 A.深邃(suì) 桅杆(wéi) 哀婉缠绵 成群接队 B.裹挟(xié) 踌躇(zhù) 晶莹剔透 不经之谈 C.畏葸(xǐ) 拓片(tà) 神密莫测 晕眩战栗 D.咀嚼(jué) 纤细(xiān) 拂袖而去 滥竽充数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去 拉 萨 周国华 浸泡在刺骨的湖水中,饥寒和高原反应让他的腿肚子不听使唤地打晃,①他的心随着雪山背后的夕阳慢慢往下沉。 突然,两道冰川般的光芒从他眼中射出,他扑上前去从水中抓起一条鱼,奋力抛向岸上。碎石堆上,鱼儿徒劳地蹦起,又无奈地落地。 终于能尝到肉味了!他长出一口气,在周围捡来几块干牛粪,扔到石块圈起的土灶中,提了根一头削尖的树枝,走向那条奄奄一息的鱼。 “嗷嗷——”不知何时一位藏族老人出现在他眼前,指指地上的鱼儿,对着他发出藏獒般的咆哮声。 他惊恐地瞪大双眼,攥紧树枝,乱发无力地垂在肩上。 “喔,你是汉人吧?”良久,老人嘴里蹦出了生硬的普通话,“这样吧,用我的粮食来换你的鱼,行吗?”老人拿出糌粑打着手势。 原来老人也想吃鱼!他“嗯嗯”点头,一把接过糌粑往嘴里塞。 老人微笑着,轻轻捧起鱼儿,嘴里念念有词,一步一步走到湖边蹲下身子,将鱼儿放到水中,对着湖面磕了一个长头。 他茫然注视着老人。 “可怜的孩子,多吃点,”老人又取出几个糌粑放在他面前,自己也拿了一个吃,“你不知道吧,我们有水葬的习俗,这圣湖的鱼儿,谁要是吃了它们,那可是对先民的大不敬呐。” 他恍然大悟。 老人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事,也不管他是不是能听懂。老人是磕长头去拉萨的,估计还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末了,老人爱怜地望着衣衫褴褛的他说道:“孩子,我看你好像也没地方去,帮我拉车吧,至少饿不着你。” 帐篷里,老人的打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他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他穿上了老人给的一件旧藏袍,戴着油腻的口罩,拉着那辆带棚的旧人力车,一路紧随着老人一个身位接着一个身位地往前挪动。 第三天起,当夜暮降临时,他总能赶在前面支好帐篷,烧好开水,默默地搀起磕完长头的老人,替他把这一天的终点用碎石块垒起记号。闲暇时,他老是盯着前方发呆。 他的到来,为老人省去了一半的路程,却过早地耗尽了车上的干粮。第四个月的一个傍晚,老人领着他到路边的藏民家里乞讨,藏民热情地布施给他们食物。从那以后,每回当老人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都已准备好食物托着下巴坐在山石上,目光越过老人的身子茫然投向远方。 拉萨越来越近了。②这一天的白天似乎结束得特别早,近在头顶的乌云盘旋在光秃秃的山头周围。他在山坳的背风处刚支起帐篷,雨倾泻下来。他一路小跑焦急地寻找老人,老人迎面拼命跑来。 “卧倒——”老人抢步上前扑倒他的一刹那,山上被雨水冲塌的乱石轰然滚落…… “老爷爷——”他积郁了许久的哭喊声直击厚厚的云层。 帐篷里,他为老人敷上藏药,老人慢慢苏醒过来。 “老爷爷,您这是何苦啊,为了我这个没用的罪人!”他泪流满面。 “别傻了,孩子,救人是积德的事,我真要是在磕长头的路上被佛祖接去,那也是福分呐。”老人微微抬起身子,额头的皱纹和硬币大小的厚茧凹凸有致,却盈满笑意。 “可我真的有罪啊!两年前为了哥们义气,在老家捅伤了人……” “打一开始,我就琢磨着你肯定有说不出的难处,”老人沉声说,“唉,也是有缘呐,我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也做了不少错事,现在想来,真是罪孽啊!这一路,我是为来世祈福的。可你,还年轻呐——” “老爷爷,我懂了,等陪你到了拉萨,我就去自首。”他开心地笑了,两年来,这是他头一次笑。 “糊涂啊!”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汉人不是说‘回头是岸’吗,你醒了,难道还要呆在苦海里吗?” “可是——”他犹豫着说,“这一路谁来照顾您?” “傻孩子,你不回去才是我最大的负担呐,”老人撑起身子下床,不容置疑地说,“明天就回去!” 这一夜,他的呼噜声第一次比老人先响起,只是他不知道,老人的打呼声其实是假装的。 ③一场雨下来,原本灰蒙蒙的群山披上了雪装,在清晨暖阳的抚摸下,粗犷的汉子一夜间变成了静美的姑娘。 他最后一次拉车到前面停下,支好帐篷,回到老人面前。 “扎西德勒!”一老一少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走在山路上,身后响起了老人激越苍凉的歌声,听不懂歌词,他却哭了,哭得酣畅淋漓。他回过头来,山口只有经幡向他挥动着五色的手指。 山的那一边,老人正默念六字真言,跪地,伏身,向远方神色庄重地磕下长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第三段在描写“他”时注重动作描写,运用了“长出一口气”“捡”“扔”等短语和词汇,其中“长出一口气”表现了“他”终于可以尝到肉味的轻松心理。 B.老人絮絮叨叨地告诉“他”自己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老人一个人在磕长头的路途中太过寂寞,现在终于找到一个能够倾诉的人。 C.从老人给“他”的服装是“旧藏袍”以及让“他”戴的是“油腻的口罩”等可以看出,藏族老人也是个贫困的人,让“他”拉车并给“他”饭吃是个艰难的决定。 D.“他”虽然从前为了义气伤过人,但仍是一个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这些可从“他”在陪着老人磕长头过程中提前支帐篷、烧开水、搀老人等事上体现出来。 E.倒数第二段中,“他”听到老人苍凉的歌声后大哭,“他”的哭是自我情感的深度释放,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 2.文章前半部分有很多地方暗示“他”是个逃犯,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4.文中三处画横线部分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借黄鹤与猿猴都无法逾越蜀山来反衬山势之高危的两句是“ , 。” (2)荀子在《劝学》说“ , ”,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思想和行为能力。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建筑之高的两句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