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我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该分到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知道。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上,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对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进行总结后,对当时统治者提出警告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提到的经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1.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运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B. 垣迎说辅日/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C.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D.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方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有主见。在洛阳看到军士横行暴虐,就不想留在洛阳,但他没有告诉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庙时挟持其迁都长安。

C.张方交友不慎。张方与郅辅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杀张方时,张方没有任何防备而被郅辅杀害。

D.张方受奸人陷害。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顺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郅辅也被他们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

(2)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所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京城中人对传奇的喜爱。

(选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有删改)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人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 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宋杂剧名目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 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会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 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杂剧的单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B. 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 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盛行地区。

C. 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 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种只生长在中国最东边的竹子毛竹,那里的农民到处播种,每天精心培养。种子萌芽后,即使农民们几年来一直精心照顾,毛竹四年也只不过长了3cm。别的地方的人看到这种情景,摇着头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竹子五年后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长着。这样只用六周就可以长到15米,这里瞬间就可以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虽然四年间只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了暴风成长。或许看起来六周间好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但之前的四年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中国邮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展活动的纪念戳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文字除外),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含标点符号)。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据美国硅谷人士说,现金即将过时,在不太遥远的未来,①             。与使用纸币或信用卡相比,手机支付都将更快、更智能化,也更安全。②             :③             ,它要求人们的手机上安装一块特殊芯片,付款时用手机读取信用卡数据;另一条途径是“史克威尔支付”APP,与“谷歌钱包”不同,它与苹果手机和一系列安卓模式手机兼容,付款时不用把手机从兜里掏出看,商家只要用接受付款的智能产品就能将钱从顾客的信用卡中划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是最适合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家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                 

(4)《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鱼儿游耸动态的名句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186/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181 16182 16183 16184 16185 16186 16187 16188 16189 16190 1619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