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 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C. 《时尚装修魔鬼省钱细节》一文,介绍了很多实用、省钱但又不失时尚的装修办法,

让家居装修无时无刻都能省钱省时,因而大受家居装修者的关注。

D. 在今年的两会现场,安保部门首次使用名为“智能单警”的新型警用自平衡电动车,以帮助警务人员扩大巡逻范围和巡视效率。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C.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 芯片是数字电视的“大脑”,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居于举重若轻的地位。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自诩(xǔ)         孱头(chán)      熅(yūn) 火   残羹冷炙(zhì)

B. 蹩进 (bié)    冠冕(miǎn)        骸(hé)骨     辟(bì)公府

C. 纺缴(zhuó)   弹劾(hé)          糟粕(pò)       礼节甚倨(jū)

D. 剔除(tī)      脑髓(suǐ)        弋(yì)射     休戚相关(q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C.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中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本文是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我只欠母亲》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最能传达出情人间不忍离别的动作细节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2.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与亲友别,辄作数日          恶:坏事

B. 养好鹅,羲之往焉       观:观赏

C. 恒恐儿辈,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

D. 亦不复                    征:征召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却欣然命笔。

B. 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 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 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2)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 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 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 “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D. 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

B.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 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即使是平淡无奇的一朵花,

也敢于在群花中绽放它的美丽;即使我们平平凡凡,也同样可以绽放最美的自己!

请以“绽放最美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子如灯的时候,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一带山窝里飞越到《史记》 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肥料袋,另一只则挂着镰架,加之衣衫槛楼,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收九个月天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到,结轧成捆。他们从渭西、西安,再到咸阳、宝鸡,一路嗅着麦香前行,直到自家麦子熟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样的人,逐追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实际上,麦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只是关中人时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地方叫“麦胡钐”, “钐”有抡开镰刀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于外出割麦,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的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 :“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项,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 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自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 ”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心灵视野,予以咏叹,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对于麦客的出现,殷谦在《心灵真经》 里谈道,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麦客。

其实,雇人割麦除了与暴雨频繁、劳力短缺有关外,亦与关中人长期生活在皇城下温饱不愁所衍生的“懒文化”不无关系。

割麦是个体力活,日光逼人的天气里,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捆,极易倦怠。正在于此,善待麦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旦麦客被雇主相中,好饭好茶甚至好烟好酒竞相款待。

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

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与之分庭杭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加之谋生手段多样化,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现在极少见到,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的身影,这也正如《 舌尖上的中国》 所说的―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

因拍摄《 麦客》 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曾指出:“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走出历史,但不该忘的是,他们曾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杭争。

(选自2016 年《 散文选刊》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概括“麦客”的特征。

2.赏析画线语句的艺术特色。

3.麦客的话“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有何含义?

4.请探究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5727/35971) 首页 上一页 15722 15723 15724 15725 15726 15727 15728 15729 15730 15731 1573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