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她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北国小镇,野花、松鼠、白云、雪地,这些迟子建喜爱的意象都一一在小说中出现。

B. 相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的老友,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默契;他们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八卦新闻,而是《海南文学》上刊发的首首诗歌、短文。

C. 在人生的旅程中,在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里,有的人虽很少谋面,却能神交,可谓情深意笃,十分投缘。

D. 在他带领过的14万余人次农民工中,300多人成为建筑骨干,秦松山、游宗军、韩天文等26人获得省、市建设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母亲执意挨家挨户送年糕。我坚决不肯。让我去敲平常少有往来的邻居家门,还真没那个勇气。母亲不屈不挠,拿起包好的年糕要自己去送,我赶紧跟了过去。

B. 我们遇到的陌生人很多,有些人可能将来会深交,有些就是萍水相逢,但不管哪一种人,我们都没有必要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很难交往。

C. 有的领导人,异地为官后,一帮商人也亦步亦趋,紧随其后。想继续得到领导人的“权力荫庇”,继续分享到“权力可乐”。

D. 合理的心理咨询和抚慰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缓解病情并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醉花阴》 下阕化用陶潜句子写词人对酒赏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 秋兴八首(其一)》 中借用舟船的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 “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有柱,傍行八道。               都:大

B. 京师李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

C.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 视事主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 课文中提到的“征” “辟”“举”反映了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举” 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征” 是皇帝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辟”是高级官府征召人才任属官。

C. “时国王骄奢”中的“国王”指的是汉代实行封国制下的河间王刘政。这种封国的国王是刘姓宗室成员,封国的行政地位与郡同级,历史上亦称为“郡国制”。

D.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侯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有删改)

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一项是(  )

A. 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B. 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C. 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 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2.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

3.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的脾气  

晏建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藏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俄文等二十二类之多;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陈寅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却有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19496月,国民党教育部长杭立武曾多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思,被陈拒绝。后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10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作为与陈寅恪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陈一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终坚持不出国、不去台湾,而且对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陈寅恪说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于是,当年8月,他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表示: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于是,陈寅恪对所长一职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他甚至赋诗: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就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年,康生悄然来到中山大学,刚抵校就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联系后却被告知陈寅恪病了,不便接待,几经劝说,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于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自由的人,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 

(选自《文学界》2010.5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寅恪是位博学鸿儒,声名远播、人人景仰,在研究史学方面有极深造诣,是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B.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所以在上课时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C.陈寅恪的,源于他的学识见识胆识,源于人品深受尊重,他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正是这特殊的性格。

D.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的意见,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此十分遗憾。

 

 E. 特立独行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虽然不为容纳,但陈寅恪一生以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相标榜,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2)陈寅恪的才学在哪方面可以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3)从文中看,陈寅恪的脾气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4)陈寅恪的,有人认为是恃才之倔,也有人认为矫情之倔,还有人认为是独立自由之精神体现,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

    时至明代,诗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了。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完全可以涵盖唐诗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的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构筑的一个心灵憩园,像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的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的意境那么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1.下列对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 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 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 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 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 《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 《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通过读《菜根谭》可以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 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 《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 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 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 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 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责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 跨步正要进门,他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 ”这让来人很不南兴,说钱钟书优俩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  , 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 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 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 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在这一年,她 做了 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鋩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 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 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 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绎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

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 “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 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突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 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 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先生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写出了杨绛先生的美德。

B. 虽然文章只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各种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C. 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先生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显示出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先生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先生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E. 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先生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2.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3.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

上有哪些体现?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5652/35971) 首页 上一页 15647 15648 15649 15650 15651 15652 15653 15654 15655 15656 1565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