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快乐便士

[美国]阿尔沃斯

    威尔有工作了,弟弟本和妹妹贝特西常向他要零花钱。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变得有些不大愿意了。本便和妹妹商量,要让威尔每星期给他们五十便士的零花钱。这样,他们平时就不再向他要钱了。

    威尔的反应真令人不可思议。他从口袋中掏出十便士放在桌子上。“可以,”他说,“不过我先考考你们。如果你们能用这十便士使五个人快乐,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

    “十便士使五个人快乐!”本有点儿不高兴了,“一块长条形糖就要整整五便士呢!”

   “喂,本!”贝特西大声喊道,“我知道怎样用一便士使一个人快乐!贝尔先生很喜欢甘草,我们给他买一根吧!”

    本突然感到高兴了:“这倒是个好主意,这或许会使他快乐的,我还要给他做只风筝。”

    当他俩敲开贝尔老先生的家门时,老先生见到他们的高兴劲儿远远超出他们所料。“赶快进来!”老先生热情洋溢地招呼道,“这只精美的风筝你们是从哪儿弄来的?”

    “是我自己做的。”本自豪地回答道。贝特西拿出甘草,老先生将它切成三段,坚持要兄妹俩同他分享。他对两个小朋友的来访感到十分高兴。在回家的路上,贝特西很快活的说:“我们确实使他感到快乐,是不是,本?”

   贝特西刚说完话,就听有人在身后喊道:“喂,本,等一等!让我看看你的风筝!”原来是小索尼正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前来,“嗨,本,这可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风筝!我也很想要一只。”

    “你可以自己做嘛。”贝特西说,“这只风筝是本亲手做的,才花了一便士。棍子是我们从后院捡的,线是妈妈给的,只有包装纸是从杰克逊先生那里买来的。”

    “可我不会做呀。”索尼急切地说,“我妈妈这一周再不给我零用钱了。”

    本和贝特西相视一笑。本说:“索尼,我们有一便士。我们给你买纸,然后再帮你做风筝。”

    新风筝做好了,和本的一摸一样。当索尼兴高采烈地放飞他那心爱的风筝时,兄妹俩离开了。

    他们路过一家邮电所。贝特西说:“如果每枚邮票是两便士而不是三便士,我们就可以给外婆和奶奶分别写一封信,信会使她们快乐的。”

    “嗨,我有办法了!”本大声喊道,“我们可以买来两张面值各为两便士的明信片。”

    “我们可以把字写的小一点,”贝特西补充道,“这样就可以写更多的字,同时我们还能剩四个便士让另外一个人快乐。”

    明信片写完之后,他们就回家了。来到家门口,一只迷路的狗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可怜的家伙。”本很同情地说,“我敢肯定它饿极了!让妈妈给它点东西吃吧!”

    糟糕的是,家里没有肉了。他对妹妹说:“杰克逊先生的店铺里有食物残渣出售,我们去看看这四便士钱能买些什么东西。”

    杰克逊先生将碎肉渣装进纸袋。“五便士。”他说着把纸袋递给本。“哎呀!”贝特西不禁失声喊道,“我们只有四便士!”杰克逊先生微笑着说:“噢,没关系,那就四便士吧!”

    在回家的路上,本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将四便士钱花在这只狗身上倒是件好事。贝特西,你说威尔哥哥对我们花掉的另外几个便士会不会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呢?”贝特西疑惑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们并非用那几便士才使四个人感到快乐。贝尔先生快乐是因为我们去看望了他,索尼高兴是因为我们帮他做了风筝,外婆和奶奶会因为收到我们寄的明信片而感到快乐。”

    那天晚上,兄妹俩告诉威尔,他们糊里糊涂地把钱花掉了。“可这并不是我们的过错。”贝特西解释道,“我们很清楚那只迷路的狗不是人,不过它饿得也实在是太可怜了。”

    “那让我们称它为‘狗人’吧。”威尔风趣地说,“看到它有东西吃时,难道你和本没感到快乐吗?”

    “当然快乐!”

    “对极了!”威尔夸奖说,“你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我的愿望,这使我感到愉快。因此,把你和贝特西以及我也算在内,十便士使七个人和一条狗得到了快乐!如果你们对别人不友好,就是将钱花在他们身上也不会使他们快乐的。现在请你们把眼睛闭上,伸出手来。”

    本和贝特西感到一种圆而硬的东西放在了手里。

“噢,谢谢!”本高声喊道,“我们学会该怎样花钱了!要是我们用十便士能使七个人快乐,那么用五十便士我们能够做多少事就很难说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和贝特西去为那只迷路的狗买碎肉渣本来须付五便士,杰克逊先生知道他们只有四便士,出于对他们爱心的支持,只收了他们四便士。

B. 本和贝特西明明知道那只迷路的狗不是人,可是看到它饿得可怜的样子,就稀里糊涂地用四便士给它买了吃的东西,可见他们还很幼稚。

C. 小说起于本和贝特西随便索要零花钱,结于他们学会花钱,这样写前后照应,首尾圆合,表现了兄妹俩的成长,完成了对他们形象的塑造。

D. 本和贝特西知道贝尔老先生很喜欢甘草,就花了一个便士给他买了一根甘草,老先生见到甘草后非常高兴,并且和兄妹俩分享了这根甘草。

2.小说中威尔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3.小说以“快乐便士”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B.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清代统治者未对有识之士的警告引起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元、明、清三代,以及建国初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

②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③“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④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

⑤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⑥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A. ③⑥②⑤①④    B. ③②①④⑥⑤

C. ⑤③⑥④①②    D. ⑤③⑥①④②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A. 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B.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C. 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D.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听鸟,有两种情境。       ,若有若无地意识到没有什么东西在逆耳忤心,却未刻意去追寻什么。       ,等近处的啁啁弄舌告一段落,远处的枝头便有一只同族同相似的节奏来回答。

A. 一种是浑然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一种是专注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

B. 一种是专注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一种是浑然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

C. 一种是专注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一种是浑然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

D. 一种是浑然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一种是专注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表明,源源不断的改革力量来自基层,许多成功的制度创新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      。只有依靠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新一轮改革闯出新路。而一些地方对改革的观望等待不仅会制约地方和基层的探索改革空间,也会使顶层谋划的改革受到“梗阻”,难以落地生效。

A. 既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

B. 既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也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

C.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

D.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富,先修路”,一个贫穷的地方要想开发,就必须先修路;有了宽敞的路,自然就有了来开发的人,正所谓穷家富路

B. 面对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市政府应该正本清源,大力加强中心城区饮用水的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C. 在铁证面前,薄熙来还振振有词,为他的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辩解,这一行径再次受到广大民众的谴责。

D.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能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巴马救经济的措施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其外交成绩单难言及格。奥巴马顾内难以靖外,厚此薄彼亦符合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B. 在这个新时代里,一切惯例都可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

C. 政府要让群众知情,让群众理解。许多事情没有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独树一帜往往会适得其反。

D.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恶劣,五风十雨,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才能实现持久的增长。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两年的任期内,为发展民族实业,张謇________、呕心沥血,起草了多项法令、条例,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实业发展计划。

②该公司违法手段隐蔽,不易被发现,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该公司________挽救,但终究难逃被查处的命运。

③王勇在看望慰问“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受伤人员时强调,有关方面要________救治受伤人员,减少因伤死亡因伤致残的情况。

A. 千方百计   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

B. 殚精竭虑   千方百计   处心积虑

C. 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

D. 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   殚精竭虑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5276/35971) 首页 上一页 15271 15272 15273 15274 15275 15276 15277 15278 15279 15280 1528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