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候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

B. 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

C.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 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 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 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

B. 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

C. 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 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小韩常常抱怨天气太过寒冷,感觉不到一点暖意。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会感觉到帮助我们抗拒寒冷的暧意时时圈绕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环境如此,社会环境也如此。

假如小韩是你的好友,请以“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给他讲述你所感受到的温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

①刻画人物的手法,除了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还有其他描写。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上古时代,①______。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②______。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孔子“姓孔氏”,就是很正常的了。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贵族,一般老百姓也是没有姓氏的。看来姓氏的发展轨迹,③_______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妈妈生气地对他说:“我没有雅兴听你这不切实际的空想!”

B. 在学习成果交流会上,他谦虚地说:“我是来学习的,就不发表高论了。”

C.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D. 他在征稿启事中写道,“恳请同学们多投稿,为办好《校园之声》尽一点绵薄之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期末考试前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B. 人口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转化。

C. 课文太简单,内容“没有味道”,文化含量低,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含量严重不足,是当前语文教材的一大问题,不应再不被忽视。

D.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推进城市慢行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资金安全等得到保障。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带一路”的提出虽然到现在只有短短的4年时光,但它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斤斤计较,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也注定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

③古往今来,写乡愁离愁的诗句罄竹难书,为什么余光中的诗句写进课本,写进人们心中,历久弥新,引起两岸中国人广泛的共鸣呢?

④魏其侯窦婴和太仆灌夫,失权赋闲之后互援互助,虽然夹杂着意气用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精神。

⑤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挑衅行为,导致朝鲜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对抗性手段,使得本就不平静的朝鲜半岛的局势更是不绝如缕

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图书销售表现抢眼,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令人震惊。

A. ②③⑥    B. ①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又击出激昂的羽声调后,在场的人反应是“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____________”直接抒发自己对相聚兰亭曲水传杯、饮酒吟诗的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E. 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字仲孺,颍阴人也。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汉法,父子俱,有死事,得与丧归,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于是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两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还走汉壁,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曲折,请复往。”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吴军破,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武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郊,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上恐太后诛夫,徒夫为燕相。数岁,坐法免,家居长安。

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势在己之,欲必陵之;士在己左,愈贫贱,尤益礼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好文学,喜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波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颍川。颍川儿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选自《汉书·灌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B.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C.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D.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灌婴舍人,灌婴的左右亲信或门客。“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

B. 至二千石,升官到郡守级别,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C. 窦太后昆弟,即窦太后的兄弟。古代“六亲”之一:“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

D. 在己之右,指等级、地位比自己低的。汉代崇左,故以右为下,为贱,为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灌夫父亲灌孟本来姓张,在做颍阴侯灌婴的舍人时,受到灌婴的宠信被推荐,官至二千石,所以用灌氏家的姓。

B. 父亲战死后,灌夫不肯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护送灵柩回家。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要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

C. 灌夫喝酒好发酒疯,又一次与长乐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因打了窦甫而犯法丢官,只好闲居在长安家中。

D. 灌夫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后来他家的池塘田园遍布颍川,宗族门客为了张权势和利益,横行颍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

(2)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3283/35971) 首页 上一页 13278 13279 13280 13281 13282 13283 13284 13285 13286 13287 1328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