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分)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0kg的物体,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现在对物体施加一个斜向下,与水平面成
(1)力 (2)撤去外力F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3)物体在水平面上发生的总位移
|
|
|
(8分)如图所示,一小孩坐雪橇上,大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大小为100N的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匀加速运动,小孩和雪橇的总质量为40kg,雪橇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sin 37°=0.6,cos 37°=0.8,g=10m/s2)求:
(1)地面对雪橇的支持力大小; (2)雪橇的加速度大小.
|
|
|
(6分) 如图所示,一个重为100 N的小球被夹在竖直的墙壁和A点之间,已知球心O与A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且θ=60°,所有接触点和面均不计摩擦.试求小球对墙面的压力F1和对A点压力F2.
|
|
|
(8分)“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应了人体的灵敏素质。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垂直面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m/s,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
(1)该受试者在前10米的过程中匀速运动的时间; (2)该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
|
|
(2分) 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某次实验所用交流电的周期为T.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每5个打点取一个点作为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4.量得x1 、x2 、x3、x4、,以下四位同学求得的加速度值误差最小的是( )
A.甲同学先算出a1= B. 乙同学先用平均速度求出第2点的速度 C.丙同学直接代入 D.丁同学直接代入
|
|
|
(12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所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s, 打A、F两点的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拉力不变;得到多组数据后他应描给的图象是 (填 (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 —F图象,如图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
|
|
|
(6分)做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是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的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如图所示,两个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需记录下结点O位置和
|
|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传感器技术的有机结合,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现把两个相互作用的弹簧挂钩与传感器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变化曲线,可得结论(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因此物体受力平衡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合力为0 D.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论物体如何运动,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相同
|
|
|
两个力F1 和F2间的夹角为θ,两个力的合力为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F1和 F2的大小不变,θ越小,合力F就越大 B.若F1和 F2的大小不变,θ越大,合力F就越大 C.合力F总比分力F1和 F2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大 D.合力F可能比分力F1和 F2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小
|
|
|
如图甲、乙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在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下列关于小球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球对档板的压力是因为档板发生了形变产生的压力 B.小球均受到重力、压紧斜面的力、压紧挡板的力和斜面弹力、挡板弹力 C.两种情况下,小球受到挡板的作用力和斜面的弹力的合力大小、方向均一样 D.甲撤去挡板,小球对斜面的压力变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