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与定值电阻R1、R2及滑动变阻器R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读数增大 B. 电流表读数减小 C. 电压表读数增大 D. 电压表读数减小
|
|
|
图中的实线表示电场线,虚线表示只受电场力作用的带正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粒子先经过M点,再经过N点,可以判定( ) A. 粒子在M点速度小于在N点速度 B. 粒子在M点电势能小于在N点电势能 C. 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 D. M点的电场强度大于N点的电场强度
|
|
|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12V,内阻为2Ω,四个电阻的阻值已在图中标出.闭合开关S,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路端电压为10 V B. 电源的总功率为10 W C. a、b间电压的大小为5 V D. a、b间用导线连接后,电路的总电流为1 A
|
|
|
如图所示,虚线a、b和c是在O点处的一个点电荷形成的静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一带正电粒子射入该电场中,其运动轨迹如实线KLMN所示。不计重力,由图可知 ( )
A. O点处的电荷一定是负电荷 B. a、b、c三个等势面的电势关系是φa>φb>φc C. 粒子运动时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D. 粒子在每个位置具有的电势能与动能的总和不变
|
|
|
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一个菱形的四个顶点,∠abc=120°.现将三个等量的正点电荷+Q固定在a、b、c三个顶点上,将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依次放在菱形中心点O点和另一个顶点d点处,两点相比( )
A. +q在d点所受的电场力较大 B. +q在d点所具有的电势能较大 C. d点的电势低于O点的电势 D. d点的电场强度大于O点的电场强度
|
|
|
如图所示,在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细杆ab附近P处,放置一个正点电荷,c为ab的中点,d为P和金属杆连线的中点.达到静电平衡后( )
A. a端的电势比b端的高 B. a端的电势比b端的低 C. 点电荷在杆内c的场强为零 D. b端的电势比d点的电势低
|
|
|
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5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离变为2r,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 A.
|
|
|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然后给它们分别加相同电压后,则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它们的电荷量之比为( ) A. 1∶4 B. 1∶8 C. 1∶16 D. 16∶1
|
|
|
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均是闭合的。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带电情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将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且分别带正电和负电 B. 将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只有A下部的金属箔张开且带负电 C. 将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再使A、B分开少许,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且分别带负电和正电 D. 将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再使A、B分开少许,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
|
|
有一条横截面积S=1mm2的铜导线,通过的电流I=2A。已知铜的密度ρ=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M=6.4×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电子的电量大小e=1.6×10-19C,每个铜原子可提供一个自由电子,求铜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