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某同学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分别采用0.3g/ml 蔗糖溶液、0.5g/ml蔗糖溶液、1mol/LKNO3溶液和1mol/l醋酸溶液制作了四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随时观察。发现前三组在2-3分钟后发生了部分质壁分离,5分钟后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而第4组无质壁分离现象发生。 对前三组在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后,再过5分钟观察,发现第1、2组无变化,而第3组却发生了自动复原现象。然后对前2组装片滴加清水,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第1组4-5分钟后复原,而第2组无变化,不能发生复原。 请分析各组装片发生变化的原因。
|
|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不正确的是 A.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B.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未离体的体细胞不会表现出全能性 D.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
设置对照组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对照组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B.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C.研究酶的高效性,使用体积分数大于或小于3%的过氧化氢溶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
|
|
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抗药菌株逐渐增多,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将其消灭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
|
下图的曲线图1表示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与中心粒之间的平均距离,则能正确表示此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个染色体之间距离的曲线是图2中的( ) A 曲线a B 曲线b C 曲线c D 曲线d
|
|
科学家用32P的磷酸盐做标记,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数据,A→F为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E阶段发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B BC阶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 CD阶段完成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一个细胞周期CD+DE等于17.3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胞结构共性的是( ) A.都具有遗传物质 B.都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结构 C.都具有核糖体 D.都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
|
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的平衡可以通过A→C→D→F和H→D→F途径进行调节 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散热大于产热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
|
|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 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
|
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具有抗原决定簇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效应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