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中M表现型和N表现型是一对相对性状,若M表现型的雌蝇和M表现型的雄蝇生出了N表现型的果蝇,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A.M表现型是显性性状 B.若生出的N表现型的果蝇都为雄性,就可说明M表现型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若生出的N表现型的果蝇为雌性,就可说明N表现型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D.若生出的N表现型的果蝇为雌性,就可说明M表现型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
|
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鼠与野生型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假如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必须鉴别突变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F1的杂交组合最好选择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
|
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在暗红眼♀×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1中只有暗红眼;在朱红眼♀×暗红眼♂的反交实验中,F1中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则正、反交实验的F2中,朱红眼雄果蝇的比例分别是 A.1/2、1/4 B.1/4、1/4 C.1/4、1/2 D.1/2、1/2
|
|
如图为甲病和乙病的遗传系谱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则Ⅲ9和Ⅲ11不可能表现正常,所以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假设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则Ⅰ1和Ⅰ2必须同时患乙病,该假设才成立 C.图中乙病在男性中发病率大于女性,所以一定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如果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则Ⅰ1和Ⅰ2婚配所生子女患病的几率为5/8
|
|
下图是某生物体的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细胞过程示意图,其体细胞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均为2n。图中标明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有关的判断错误的是 A.①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n,DNA数目为4n B.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n C.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2n D.此分裂过程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Ab、aB
|
|
豌豆的红花(A)对白花(a)为完全显性,高茎(B)对矮茎(b)为完全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一株高茎红花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杂交,子代中3/4开红花,1/2为高茎。若让这一株高茎红花豌豆自交,则自交后代高茎红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A.1/9 B.2/9 C.5/9 D.8/9
|
|
如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 2N )在正常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 A.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B.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 C.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D.无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
在某类动物中,毛色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黑色为显性(W),白色为隐性(w)。如图表示两项交配,亲代动物A、B、P、Q均为纯合子且在正常环境下长大;它们的子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其毛色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动物C与动物D的表现型不同,基因型相同 B.动物C与动物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15°C中成长,表现型最可能的比例是1∶1 C.动物D与动物S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30°C中成长,表现型最可能的比例是1∶1 D.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
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2∶1 B.9∶3∶3∶1 C.4∶2∶2∶1 D.1∶1∶1∶1
|
|
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的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可产生四种表现型 B.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的孩子占3/8 C.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 D.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孩子占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