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相同方法、相同装置对A、B两种植物进行了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分析回答: (1)甲小组的实验方案中自变量是 ,实验中需要控制的主要无关变量是 。 (2)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当A植物在灯泡功率为100W、CO2浓度为0.03%时,可以采取 的措施来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3)B植物在CO2浓度为0.1%时,若将灯泡功率由300W逐渐增大至400W,请预测O2释放量的变化趋势: 。 (4)上表中测得的O2释放量并非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这是因为 。 (5)在阳光不充足地区,大棚种植A、B两种植物时,光照最可能成为限制 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生态因素。菜农往往通过在大棚内养殖蘑菇来提高A、B两种植物的产量,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是: ;采用这种方法增产效果更好的植物是 。
|
|
下图为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首先出现的是CK,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B.GA和IAA可能参与了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 C.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
|
图甲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乙),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C.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减少 D.引入卷尾鬣蜥后,小岛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
|
|
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A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
|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
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如下图所示。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正常情况下后代中表现型的种类为8种 B.正常情况下生一个Rh阴性女儿的概率是1/8 C.若母亲产生一个ADe的极体,则同时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De或adE D.子代中可能出现既有椭圆形红细胞又能产生淀粉酶的类型
|
|
观察真菌粗糙链孢霉的繁殖,发现通常由单倍体菌丝形成二倍体合子,合子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孢子。孢子大型(R)对小型(r)为显性,黑色(T)对白色(t)为显性。下列有关图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右图表示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环境中CO2浓度对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不同影响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B B.B植物对干旱环境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 C.其它条件不变,要使B植物体内在1天内(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获得有机物的积累,则白天CO2浓度必须大于150 D.当植物吸收CO2的量为0时,表明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
|
右图是果蝇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I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B. ①过程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 C.图III中的a、b、c、d 4个细胞不可能有三个极体 D.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一定是过程②出现异常
|
|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后,其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 A.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不在线粒体中进行;氧浓度为e时,细胞呼吸只在线粒体中进行 B.氧浓度为b时,葡萄糖的消耗量为0.3mol/min,较适宜苹果的储藏 C.氧浓度为c时,酒精发酵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6mol/min D.氧浓度为d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1/2来自酒精发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