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 ) A.肽键 B.肽链 C.空间结构 D.氨基酸
|
|
在正常人的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约为H2CO3含量的20倍。当血浆中的NaHCO3含量减少时,容易形成酸中毒;当血浆中的H2CO3含量减少时,容易形成碱中毒。这一事实说明,无机盐离子( ) A.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B.能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C.能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 D.是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
|
右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图中①为某种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核苷酸 B.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是磷脂 C.若③为生物大分子,则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有4种 D.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元
|
|
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都是多聚体,它们的单体依次是( ) A.葡萄糖、蛋白质、DNA B.蔗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C.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麦芽糖、多肽、核苷酸
|
|
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与结果: ①取两个洁净试管编号1和2; ②在1号管中加入2 mL 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管中加入1 mL 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 min;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 min,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2)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
。 (3)有人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上边的推断:
①: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继续向试管中加入2 mL 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 。 ②: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继续向试管中加入1 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 。 ③:如果① 和② 同时成立,则证明原因是 。
|
|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两套渗透装置来探究关于渗透作用的问题。 (1)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
① 出该实验的研究课题: 。
②如果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写出该实验相应的结论 。 (2)另一装置如右上图3,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开始时B溶液浓度大于C溶液,且两个漏斗的体积、半透膜面积及漏斗管内径均相等,过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发生变化,分别用H1、H2表示B、C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高度差。 ①试在图3中画出H1、H2 的高度(在答题纸上作答); ②当液面不再上升时两溶液浓度大小的关系为 (B﹥C;B﹦C;B﹤C) ③在此过程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 (大于;等于;小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率
|
|||||||||||||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湿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
|||||||||||||||||||||
如图代表自然界中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6种体现生命现象的单位。图中Ⅰ、Ⅱ、Ⅲ、Ⅳ绘出了各自区分其他生物的标志结构,请据图回答:
(1)Ⅰ、Ⅱ、Ⅲ、Ⅳ共有的细胞胞器是 (填名称)。Ⅲ可以判断为 , 因为它同时具 (填序号)。 (2)结构②⑥中,能增加膜面积的结构分别是 、 。 结构④的主要功能是 。 (3)Ⅰ-Ⅵ类中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是 。 生物一定营寄生生活。
|
|
甲图表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乙图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结合两图回答问题 甲图 乙图 (1)核膜由 层磷脂分子组成,主要成分还有 ,同其它生物膜相同的功能特性是 性,代谢旺盛的细胞,核膜上的 数目多,它们的作用 是 。从乙图可知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其 部决定并需要 。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些功能与结构 (填数字)有关,结构②的 性很强,其作用是 。
|
|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I代表整个大圆,II包含IV。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I体液 II细胞外液 III细胞内液 IV组织液 B.I突触 II突触前膜 III突触后膜 IV突触小泡 C.I核酸 II核糖核酸 III脱氧核糖核酸 IV信使RNA D.I免疫 II特异性免疫 III非特异性免疫 IV细胞免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