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间行种植,显性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 A. 显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1 B. 都是隐性个体 C. 显隐比例为3:1 D. 都是显性个体
|
|
|
基因型为Aa的柏物体产生的配子的数量是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雌配子比雄配子多 C. 雄配子:雌配子=3:1 D. 雌配子A:雌配子a=l:1
|
|
|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徳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孟德尔实验验证内容的是 A.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 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 C. 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 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
|
|
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高鼻梁与塌鼻梁 B. 卷发与长发 C. 五指与多指 D. 眼大与眼小
|
|
|
(14分)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 ;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 。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 ,这是 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 ,F2中灰身雄蝇共有 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
|
|
|
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由纵轴、CO2生成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________(填“一样多”“更多”或“更少”),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______________。 (4)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氧浓度应调节到________点的对应浓度,更有利于蔬菜的运输,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A. 20% B. 40% C. 60% D. 80%
|
|
|
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B. 细胞内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可能是单倍体 C. 一般单倍体植株长的弱小,高度不育,但有的单倍体生物是可育的 D. 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
|
|
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I);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我们把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仅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 B.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C.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 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倒位的果蝇性状不变
|
|
|
利用月季花的枝条扦插所产生的后代与利用月季花的种子播种所产生的后代相比,关于其变异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者不会发生变异,后者有很大的变异性 B.前者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后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前者一定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后者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D.前者一定不会因环境影响发生变异,后者可能因环境影响发生变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