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下列一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能由下端向顶端运输 D. 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
|
|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甲为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迁出率和死亡率 C.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种类型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 B. M点时乙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 两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 D. 若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
|
|
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 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 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 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
|
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第0~2年兔种群数量最少 B. 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 C. 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 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年相同
|
|
|
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 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 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
|
|
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该病毒变异性强,极易造成反复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诺如病毒的变异来源最可能是基因突变 B. 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 C. 反复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被损 D. 机体发热可能是产热过多或散热不畅造成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患者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 B. 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原 C. 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浆细胞则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鼻粘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
|
|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B.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D.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
|
|
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关于该曲线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 a—b段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剧烈运动 C. b—c段该个体出汗增加 D. 若体温升至b点后保持稳定,是因为该个体b点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