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表示某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信号分子A对靶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cd段血糖升高是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成葡萄糖所致 B.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维持在1.0 g/L左右,主要与具有协同关系的两种激素有关 C. 若图2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A可能是抗利尿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等 D. 若信号分子A为淋巴因子,则图2所示细胞可能是能产生浆细胞的B细胞
|
|
|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 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
|
|
下图中甲、乙模型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D中蛋白质的含量一定低于C,K+的含量高于C B. 若甲图C中无机盐含量增加,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都将增强 C. 如果乙图中B表示胰岛细胞,则A可以表示下丘脑细胞 D. 乙图也可以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体液运输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
|
|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脑干引起呼吸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免疫能力低可能会引起人体稳态失衡,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稳态的维持 D.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温觉的部位
|
|
|
将两个灵敏电位仪以相同的方式分别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所示)、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所示),每个电位仪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所示神经纤维的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差变化如图3所示。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a点到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电位差变化图,下列选项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图5 B. b点对应图3 C. c点对应图3 D. d点对应图4
|
|
|
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人体内的三种内分泌腺,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丙是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分泌的激素可调节、控制垂体分泌相应得激素 B. 甲分泌的激素与乙分泌的激素,在调节某些生理功能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丙分泌的激素可通过内分泌腺甲释放,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D. 甲、乙、丙都只能分泌激素,图示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
|
|
神经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在反射过程中有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B. 神经细胞膜外Na+和Cl-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D. 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
|
|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
|
|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 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
|
|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