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统治集团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B.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C.察举制有利有弊,总体看来,这一时期还起着重要作用

    D.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它(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创建皇帝制度  

C.创建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D.统一全国和创建中央集权制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B.规范诸候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说明: 33-3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8分)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6分)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4分)

 

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6分)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一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5分)依据材料指

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4分)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6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3803/68464) 首页 上一页 63798 63799 63800 63801 63802 63803 63804 63805 63806 63807 6380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