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A.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B与西方国家入侵无关 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
|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
|
某地举办的“古代农业展”中有一幅曲辕犁图片,对它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汉代发明的农具 ②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 ③是古代生产力的象征,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④是一个近代化的工具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
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 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 C.一口商业是官方垄断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
|
|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是 A. B. C. D.
|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
|
材料三: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 数十年,但在人数上,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8分)
(4)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 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 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
(5)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