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也。”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 裁。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
|
(24分)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至今出现过两种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发展的历史上,他们或自身发展产生不平衡,或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为了生 存发展,他们相互学习,并不断地进行体制改革,以完善自我。阅读下列历史大事简表:
根据你所读到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实力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表现和原因是什么?(8分) (2)表格的第二栏说明英国的经济思想是什么?这则材料怎样说明这一思想的(4分) (3)你是否已经判断出美国在20世界20年代末出现了什么问题?对此潜在的危机,政府采取了怎样的一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新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6分) (4)几乎在同时,苏联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此建立的体制对苏联 30年代带来了怎样的成果?(6分)
|
|||||||||||
(2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国家
材料四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 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 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工业革命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史无前例地提高了生产 率,不列颠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00年的15亿英镑、1865年的60亿英 镑。……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孟加拉的黄麻 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蒸蒸日上的工厂——所有这些资源都被编入了生气勃勃、不断扩张 的全球经济之网。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有哪两个流动趋,指出当时世界人口如迁 移的原因。(8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6分) (3)根据材料三,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4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状况? (4分) (5)综上所述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怎样的基 本特征?(4分)
|
||||||||||||||||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的相 继建立,反映了 A.反殖、反霸的时代主题 B.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
|
关于世贸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B.该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C.中国是世贸组织的创始国 D.中国的加入将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
|
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 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这表明: A.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
|
阅读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全世界均已实现了对外开放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到1984年底,农村撤社改乡镇、撤队改村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建 立了9.1万个乡(镇),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不能说明的是 A.“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改变 B.村民委员会代替了原来的生产大队 C.农村城市化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D.农村体制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 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综合平衡 B.以粮为纲 C.多快好省 D.一化三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