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6ec8aac122bd4f6e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236/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231 62232 62233 62234 62235 62236 62237 62238 62239 62240 6224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