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某项发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下列图示与此评述最为相关的是

6ec8aac122bd4f6e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6ec8aac122bd4f6e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阅读材料:(20分)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6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4分)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4分)

 

阅读材料:(20分)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4分)

(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3分)

(4)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2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恩格斯说:“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嫉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所述的现实与下列哪一类文学的产生密切相关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社会主义文学

 

“随着19世纪的过去,科学日益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能直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

C、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达尔文建立起生物进化论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172/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167 62168 62169 62170 62171 62172 62173 62174 62175 62176 6217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