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
|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时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孟子》中有不利于皇权加强的内容 C.朱元璋主张君臣应平等相待 D.朱元璋最反感“君视臣如草芥”的态度
|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曾经历过“小国寡民”时代,并且成为后世不断回味的政治素材。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有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孟子追求的“仁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
|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宗教改革大量吸收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B.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北欧地区是必然的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
|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 A.自然法即可成为人为法 B.人性与自然法是相违背的 C.法律的产生与契约有关 D.自然法取代人为法是一种必然
|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
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 A.西班牙 B.法国 C.荷兰 D.英国
|
|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传播天主教
|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