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
|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2分)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
儒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回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因素主要有( )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 B.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C.“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 D.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5.下列哪项是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 A.“为政以德” B.“节用而爱人” C.关心爱护百姓 D.“天下为主,君为客” 6.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因素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A.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C.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是“万世之至论” 8.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9.“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10.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题。 1.明确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 B.批判重农抑商 C.批判君主专制 D.批判农工商皆本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的《日知录》 C.李贽的《续焚书》 D.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6.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
|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号称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据此回答题。 1.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有了新的发展。据此回答题 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4.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5.明代王守仁研究心学理论得出的结论有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人人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③学以致胜的关键是“致良知” ④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7.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心致良知
|
|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 1.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景帝 D.汉武帝 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4.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6.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
|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据此回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4.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把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5.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 B.“民贵君轻”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德服人” 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8.下列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B.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 C.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而形成的 D.孔子的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9.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在这一时期,半边缘化的过程与内部衰败的过程常常重叠在一起,但半边缘化并不等同于内部衰败;同样,革命化的过程虽与现代化的过程亦步亦趋,但革命化也不等同于现代化。这些过程都处在相互依存的互动之中,或推动社会的变革,或阻碍社会的变革。大致说来,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中提及的“半边缘化”是指什么?(2分)在这种“半边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进步的经济形态有何特点?(6分) (2)请举一例并论证材料一中划线内容的观点。(6分) 材料二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3)此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请以辛亥革命影响为例来说明上述观点。(6分)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纵览英国民主革命史,还有一层也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这里,我是指着她的合理的协商精神而言的,不通过流血的手段而达到理想的目标正是民主的最高境界。虽然英国革命之初也曾有过内战,但比较起来,她依然算是流血最少的一个。此后,代议制既经奠定,英国的政治革命便一直循着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1)通过对材料一中“合理的协商精神”的理解,请你举出英国民主实践中符合这一“精神”的两个事例,并分别指出其能够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 我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一如所有此类看法一样,得益于民主历史中以后这个特别的立场,亦即这样一种信念:民主的思想和实践只有最终得到保护,才能在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得到扩展和深化。 ——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主的思想和实践最终得到“保护”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民主的不同形式的发展历史正是一定政治观念和政治实践形成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在西方的具体体现最为明显。 ——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3)通过对材料三的理解,请指出近代西方有哪两种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4分)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其政治观念和政治实践方式有何不同(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