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C.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新政策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

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

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

B.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

C.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D.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翟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拳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为。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美军太平洋舰队2015714宣称,两艘美国军舰对南海“争议水域”完成了首次联合巡航。这是对中国主权特别是海权的的严重挑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1840  1914年)的主要著作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马汉的海军理论研究始于1879年,他认为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昀舰队确保制海权。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控制中美洲的“大棒政策”就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的。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摘编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1)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里?分析马汉“海权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2)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9713/68464) 首页 上一页 49708 49709 49710 49711 49712 49713 49714 49715 49716 49717 4971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