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人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l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B. 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 C. 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 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
|
|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
|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 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 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 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
|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
|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淸时期
|
|
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货的商人
|
|
开放与交流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代丝织品曾远销到古罗马。汉代中西方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什么? (2)明清时期中国昧于世界近代化潮流,这和政府推行的哪一封闭性政策有关?16世纪以后中国人的餐桌上开始出现马铃薯和玉米等新食材,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开放与交流。二战前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主要途径分别是什么?二战后人类文明开放与交流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迈入“信息时代”,直接促成这一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什么?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一重大决策重启了东西方文明对话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针对古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待东西方文明间对话的不同态度,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的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
|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