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 A. 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B. 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C. 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D. 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
|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
|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 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 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 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
|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 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 ③采用集体劳动 ④劳动产品归贵族所有,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⑤随着井田制的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 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 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 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 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
|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
|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A.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 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 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
|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这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陈姓,即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源于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以上说明西周分封的对象还包括 A. 王族子弟 B. 功臣 C. 先代贵族 D. 平民百姓
|
|
该图是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50年—3550年文化遗存中的宫殿复原图。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印证传说中 A. “家天下”的出现 B. “公天下”的昌盛 C. “邦国制”的产生 D. “大一统”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