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C. 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 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
|
|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 B. “以仁入法”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
|
|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
|
|
《汉书·艺文志》:“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隶书是汉代出现的 ②隶书的发明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③隶书便于书写 ④隶书是由甲骨文直接演化发展而来 A. ②③ B. ③ C. ① D. ①④
|
|
(题文)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A. 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 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 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 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
|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 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 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 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
|
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 刺史制的建立 C. 郡县制的推行 D. 科举制的确立
|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