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 A. 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 B. 《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 C. 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 D. 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
|
|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
|
下表是秦始皇时期所任丞相的情况,此表反映了秦朝 A. 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 B. 以地城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 C. 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 D. 大事上存在明显的制度局限
|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 已出现完整的官僚体系 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
|
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
|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