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 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 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 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 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
|
下图为漫画家张汀于1946年所绘《城头变幻大王旗》。对该漫画意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美国企图独霸中国的野心 B. 揭露了蒋介石出卖主权一意内战 C. 谴责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 D. 讽刺了蒋介石勾结美日丑恶嘴脸
|
|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 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 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 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 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
|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 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 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 D. 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
|
在中国古代考核地方官员的述评材料中,往往可见“祷雨辄应”、“祷雨即沛”、“竭诚祷雨”等内容。这说明 A.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B.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C. “祷雨”是地方官主责 D. 重农思想影响官员升迁
|
|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
|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
|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
|
材料 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戳辱;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
|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