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
|
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 ) A. 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 B. 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 C. 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D. 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
|
|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 电话 B. 电报 C. 邮寄信件 D. 电子邮件
|
|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
|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
|
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
|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 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 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 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 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
|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怎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
“革命”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三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活动家一般认为,暴力斗争只是“革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性的变化才是“革命”的核心内容。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用什么制度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 (2)以近代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二所定义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试以近代英、美两国为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指出“创造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