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970年8月,拉丁美洲21国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1972年6月,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在200海里的承袭海行使主权的主张。1982年10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美苏霸权地位的动摇

D. 联合国的国际调节机制增强

 

根据查尔斯·斯帕尔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这一现象表明

A. 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B. 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C. 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 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

A. 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

B. 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

C. 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

D. 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苏联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崔可夫元帅认为中国抗战

A. 化解了苏联东方作战压力

B.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 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

 

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210/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205 25206 25207 25208 25209 25210 25211 25212 25213 25214 2521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