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

A. 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 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 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 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 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 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 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下列有利于解决此问题的主张是

A.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B.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

C.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D.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下图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西周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B. 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

C. 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

D.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史料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947年他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赴美学习。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制成了氢弹并试验成功。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摘编自《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1)根据材料,概括邓稼先取得的突出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8月,英国首相邱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议中,讨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问题。之后,罗斯福策划召开中、英、苏及美四国首脑会议。后商定将四国会议分成两部分召开。第一部分是美、英、中在埃及举行的开罗会议……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根据材料,概括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北方经济遭到破坏,物资缺乏,这使唐中央政府需要依赖江南经济来接济。然而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基本上由安史降将占据,同时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这使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由户部侍郎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每天漕粮的运量,多时达110万石,少时也有50万石。以后五十年,一遵其制。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潘镛《中晚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漕运改革的意义。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插图是中小学课本中、教辅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课本中大量使用插图,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思潮的冲击下各具特色。

 

第3章  五六十年代的中小学课本插图状况

……

第4章  “文革”时期的中小学课本插图状况

4.1 政治色彩浓,“领袖像”的大量使用

4.2以宣传画风格为主,突出“红光亮”“高大全”形象

第5章  改革开放后的中小学课本插图状况

……

——摘编自张强《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课本插图研究》

请参考上图中第4章目录,补充第3章或第5章的课本插图呈现出的特征,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述合理。)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英国以外,在16到18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法国西北部,德国等地的乡村手工业都有发展。这种乡村工业的主要部门是乡村纺织业,后来为冶铁业、制革、制皂等行业。在英国的维尔特郡,当本地羊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至少17世纪起,呢绒商就向北至林肯、东至肯特的那些郡收购原料,有时还到北爱尔兰收购,而产品都是运往本国乃至欧洲各地。在1640年,英格兰乡村劳动力参与工副业的平均比例大约60%。由于乡村人口广泛参与工业活动,致使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得以改观,西欧的由家庭从事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商人资本所支配,手工业者逐步变成工人,使传统的农民家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内制工业”。西欧的传统乡村工业,为产业革命和经济起飞准备了重要条件,被称为“工业前的工业化”(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但这种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却是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紧张的人地矛盾。作为副业的乡村手工业自始至终就是传统农业的天然和必要的补充,成为传统社会的乡村调节人地矛盾、维持生活的一条基本途径。中国的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达到一个顶峰,但中国却并未因此而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春辉《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欧传统工业发展相比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手工业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因素。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49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494 24495 24496 24497 24498 24499 24500 24501 24502 24503 245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