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

A. 《诗》、《书》、《礼》、《春秋》

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 《孙子》、《左传》、《史记》、《汉书》

D. 《周易》、《老子》、《庄子》、《孙子》

 

(题文)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

A. 都是商品经济的结果

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 都冲击了贵族的利益

 

(题文)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A. 《离骚》

B. 《诗经》

C. 《庄子》

D. 《二京赋》

 

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 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 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 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 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传统中国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这些整合

A. 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

B.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

C. 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D. 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在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什么时间

A. 23时到01时

B. 01时到03时

C. 03时到05时

D. 24时到02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350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3503 23504 23505 23506 23507 23508 23509 23510 23511 23512 2351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