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 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 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 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 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 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 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 完全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B. 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

C. 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

D. 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题文)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 B. 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C.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 D. 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题文)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 棉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338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3378 23379 23380 23381 23382 23383 23384 23385 23386 23387 2338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