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易私贩为公”。同年,明穆宗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泰安山陕会馆位于泰安宁阳县东庄乡西部,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东庄为商业重镇,晋陕商人较多,为加强联系,维护自身权益,便集资修建了山陕会馆,光绪《宁阳县乡土志记载的“以财货贷晋商”一事,是晋商经营典当业的例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上文反映出陕晋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同乡商人出资建造的聚会或寄居的馆舍

C. 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史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这表明当时

A. 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

B. 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

C. 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 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 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 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

 

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绚丽璀璨。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宣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 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 丝路沿线人民非常喜爱中国丝织品

C. 中国丝绸经由西域转运至欧洲

D. 私营作坊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诏令中明文规定,“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販去”。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雕版印刷品(如日历等)也成为民间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商品。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B. 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有所加强

C. 官府作坊生产的器物因价格低廉而受百姓欢迎

D. 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隋代建立后,“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精细

B. 人手充足

C. 分工细致

D. 产量巨大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材料旨在说明

A. 兴修水利实现了秦国的富强

B. 农田灌溉促进粮食产量

C. 修水渠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 水利技术已日益成熟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这反映了

A. 封建王朝税赋沉重

B. 当时禁止农民逃亡

C. 小农经济地位重要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牛耕)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 牛耕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 使用牛耕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 牛耕取代了人力耕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81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808 21809 21810 21811 21812 21813 21814 21815 21816 21817 2181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