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A. 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C. 反思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D. 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下列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A. 福利国家制度

B. 第三产业

C. 经济全球化

D. 知识经济(新经济)

 

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出

A. 对社会生产的调节

B. 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C. 企业“经营者革命”

D. 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

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D.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D. 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着力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对比1960年“八字方针”,两者提出的相似背景是

A.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自然灾害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C. 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D. “左”倾错误得到有效抑制

 

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年份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3

103.1

126.7

136.9

1956

120.5

173.3

262.3

1957

124.8

183.3

310.7

 

 

A.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C. 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 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

 

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09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094 21095 21096 21097 21098 21099 21100 21101 21102 21103 211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