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商朝时曾发生“九世之乱”,这场动乱持续长达百年,导致商朝一度中衰。这场动乱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位传承归属,没有建立像样的制度。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情,周代创立了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A. 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B. 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继承

C.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

D. 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在《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中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材料二《漫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赌局》

材料三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曾两次与世界接轨,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屈辱和苦难,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全球化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体现是什么?20世纪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2)有人说,当今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赢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如何开始与世界接轨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又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

 

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

材料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工业复兴法等等。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苏维埃执政不久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根据材料三回答政策调整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

(3)依据材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B.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C. 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D.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 《关贸总协定》签署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 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 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C. 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 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下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经济在“八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比较简表

A. 赫鲁晓夫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B. 勃列日列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C. 戈尔巴乔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D. 赫、勃、戈改革的失败

 

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的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大规模开垦荒地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致使地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 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 过于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C. 强调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D. 高度集权无视民生改善

 

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 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 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D. 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09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093 21094 21095 21096 21097 21098 21099 21100 21101 21102 2110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