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这一事件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罗斯福新政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没有解决。

霍华德·津恩

新政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洛克腾堡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A. 最终以失败告终

B. 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 具有阶级局限性

D. 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1933年,美国政府愈识到以往的禁酒令己经不合时宜,于是国会迅速通过了深得民心的啤酒法案,美国人民载歌载舞,开怀畅饮。这反映了

A. 大萧条对民众心理造成冲击

B. 政府希望通过发展啤酒业消除危机

C. 危机缓解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 政府扩大国内市场以抵制外国倾销

 

(题文)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 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 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的表明

A. 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B. 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的富有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 “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高

 

1882年,德国不到1%的企业,竞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3/4以上,而占企业总数91%的企业却只占有7%的蒸汽动力和电力。材料可反映当时的德国

A. 工业发展水平已下降    B.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 不允许企业自由竞争    D. 政治统一存在局限性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A. 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B.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C. 依靠增加劳动力发展    D. 依靠殖民扩张发展

 

1829年英国议会通过《大伦敦警察法案》,1835年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1839年通过郡督察法,1842年英国第一个现代刑警机构——伦敦警察厅成立,1856年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最终确立了新警察制度,现代警察队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据此判断

A. 英国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B. 宪法是英国现代警察制度的保障

C. 经济发展推动民主进程

D. 工业革命促使议会司法职能加强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出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财富资源的猎取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但经济学界坚持认为各种自然要素是“天赐物”“无主物”。污染者无需承担社会责任,环境仅是一项工程问题而非社会政治问题。由此可知

A. 经济利益集团促进了环境保护

B. 政府自由放任环境的污染恶化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不利于环保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055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0548 20549 20550 20551 20552 20553 20554 20555 20556 20557 2055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